close
這個有趣的臨床醫學研究範疇,其實已經被版主關注了好幾年了,而這個來自於加拿大多倫多臨床睡眠與生理時鐘生物學研究中心,T. Douglas Bradley醫師領導世界的團隊,過去也曾有台灣的臨床醫師在當地參與研究.。在2008年即已經由2017年現任職於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的蘇茂昌醫師開始發表了相關的醫學研究報告,並且在隔年,2009年即針對並不肥胖的男性為主要研究對象發表了一篇俗稱blue journal, 也就是美洲胸腔醫學會最重要的一本期刊(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論文,確定了不一定與體重有關的另一類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致病原因,與下肢部位的組織含水量向胸部與頸部移動(rostral fluid shift)有關聯。
而版主自己也對於這個題目很有興趣,曾在參與2012年美洲胸腔醫學會在舊金山舉辦的大會中報告了一篇海報論文(Kuang-Yu Chen et al Role of Low Dose Furosemide Before Sleep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JRCCM 2012;185:A6463),而研究的結果也發現適當的口服低劑量利尿劑(furosemide 10mg到20mg, 註: 即一般錠劑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錠)使用,剛好能在約略半小時至一個小時後產生大概200ml左右的尿生成量,而適度改變了組織含水量和胸與頸部移動的趨勢,而降低了睡眠多項生理訊號測驗(polysomnography, PSG)所得到的呼吸阻塞指標(respiratory distress index, RDI)。
就利用這次的機會,把這個題目的相關內容整理一下,希望能有助於各位讀者朋友們參考相關的醫學訊息和更深刻暸解。在各張圖片的下方,文字說明的部分,請各位參考囉。
2015年,特別針對於由六十分鐘的坐姿與五分鐘的站姿之後,轉為平躺姿勢下,含水量的觀察可以發現,男女性別略有不同,但是在仍未躺平的時候,下肢的含水量大概女生佔有百分之四十三,略高於男生的百分三十九。 |
因為在腹部,胸部和頸部並不是類似圓柱形的物理形狀,所以,推估含水量的計算公式和下肢或上肢這種肢體,並不相同。可以從圖片中看到,經計算後,含水量在胸部和頸部,應與截面積或是長度,轉為不是整數的特定指數有反比或正比的關係。 |
印度籍的醫師在加拿大多倫多的研究團隊指導下,確定了利用生物微電阻的儀器測定方式,可以取得身體各個部位,不同的公式運算得到含水量的計算方法。而能透過不同的臨床對象,不同的研究目的,來驗證含水量差異所代表的水份移動(fluid shift)。 |
2015年當時,在多倫多的睡眠研究團隊,就看到了以躺平為主要探討階段,而使用生物微電流阻抗(bioelectrical impedance)來比對下肢的含水量是否移行到胸部與頸部,而結果在男生比女性的差別上,男生約略可達140ml到170ml的不同。即使還不到200ml。 |
References
- Redolfi S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vernight rostral fluid shift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nonobese men AJRCCM 2009 Feb 1;179(3):241-6 doi: 10.1164/rccm.200807-1076OC. Epub 2008 Nov 14.
- Azadeh Yadollahi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Dynamics of Supine Fluid Redistribution Within Multiple Body Segments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5;43(9):2131-2142
- Bhajan Singh et al The effect of sitting and calf activity on leg fluid and snoring Respiratory Physiology & Neurobiology 2017;240:1-7
- Azadeh Yadollahi et al Relationship of Fluid Accumulation in the Neck to Sleep Structure in Men during Daytime Sleep J Clin Sleep Med 2016;12(10):1365-1371
- Bhatawadekar SA et al Contribution of rostral fluid shift to intrathoracic airway narrowing in asthma J Appl Physiol 2017 Apr 1;122(4):809-816 doi: 10.1152/japplphysiol.00969.2016. Epub 2017 Jan 12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