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度的肥胖,總是會令你的家庭醫師心驚膽顫。
問世間【胖】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為什麼總有那麼多的養生食品或是養生之道,告訴我們不要過度發胖呢?難道,胖真的容易致病或致死嗎?
在這裡,介紹一張發表在2016年英國醫學雜誌(BMJ),由一位來自義大利的研究生Nicola Veronese在哈佛大學教授Frank B Hu團隊指導下所寫的,多年的問卷調查,來自於兩大研究對象,其中針對於女性族群調查的七萬四千名護理專業人員,另外針對男生調查的族群來自於三萬九千多名醫療專業工作者,所進行的生命統計學文章內容。原版的網路上連結的圖表(figure 1),版主放在這篇部落格文章的最後一張。
先說Nicola的結論:
- 如果肥胖的體型,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超過25或者甚至超過30的時候,只要能在生活上同時存在一種以上的【好】的生活習慣,英年早逝的危險就可以比起同樣身材而完全沒有好習慣的人降低許多。
- 若是能保持身材在BMI維持於 18.5-22.4 這個區間以內,同時,生活習慣包括以下內容,就能擁有最低的早死(premature mortality)風險。必須注意到的好習慣有:注意改變飲食內容,較多的體能活動,適當的飲酒以及,不吸菸。
因此,胖不是問題,如何生活得很健康,才是重要的。果然,最符合的還是,電影功夫熊貓裡烏龜師父所講的啦:
"You just need to believe" 相信養生之道。
這篇部落格文章,後面每張圖片文字說明中所提到的醫學內容,其實並不令人陌生,反而是這些年以來被多次討論而且,經過心血管內科學,糖尿病研究,或是發炎與睡眠呼吸中止相關性研究所得到的結果。
請各位朋友們看完以後,再次體會前面所寫到的養生之道,其實,確實也是互相輝映和實證了數百年以來,人們想要追求的不老長生,答案原來就是人體自己的小宇宙運行之道啊!
References
- Nicola Veronese et al Combined associations of body weight and lifestyle factors with all cause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in men and wo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16; 355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i5855
- Isaac Almendros et al The polymorphic and contradictory aspects of intermittent hypoxia Am J Physiol Heart Cir Physiol_2014;307:L129-L140
- Stuart A. RITCHIE et al The role of insulin and the adipocytokines in 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Clinical Science 2004;107(6):519-532
- Peter F. Davies et al The atherosusceptible endothelium: endothelial phenotypes in complex haemodynamic shear stress regions in vivo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2013;99:315-327
- Guohao Dai et al Distinct endothelial phenotypes evoked by arterialwa veforms derived from atherosclerosis-susceptible and -resistant regions of human vasculature PNAS 2004;101(41):14871-14876
細胞所存在的環境,和外在環境之間,如果出現氧氣濃度供給差異,可以造成細胞機能的變化。 |
氧氣來源一直到了細胞運作的組織環境,發生又頻繁又持續數個星期以上到數月以上,過度差距的缺氧,即使是每個間歇性氧氣降低的循環只有幾秒鐘或數分鐘,也會讓組織適應不良。 |
正常的運動會產生體熱,造成換氣頻率加速,呼出二氧化碳,降低血中所溶解的二氧化碳,有時候則出現腦血流量降低和大腦機能減緩,讓身體自行感覺疲勞。大腦的腦波檢查也會出現改變,短暫覺醒arousal變得不容易。 |
身體裡脂肪組織也會分泌激素哦,太肥胖的人分泌的瘦素(leptin)比瘦的人分泌得多。瘦素可以產熱,也可以增加新陳代謝。不過,正常情況沒有特別發生發炎反應的時候,能透過身體胰島素作用於細胞的生化傳遞系統,製造血管內皮的一氧化氮,而讓血管擴張。同時,脂肪組織所分泌的另一種不同於瘦素的活動激素adiponectin(脂聯素),也足以使血管擴張而且,避免了瘦素引發白血球吸引和附著的趨化作用。 |
但是,麻煩的是,引發細胞組織缺氧以後,過氧化物刺激了細胞電子訊號,累積了一定程度以後,讓NF-kappa B在細胞內部細胞質轉移到細胞核的核酸反應,產生生成胜肽和訊號RNA (mRNA)(microRNA)等等合成發炎物質的作用,造成類似惡性循環的細胞生化反應,一路持續發炎了起來。 |
最近三年裡,動物(豬)和人體的研究室試驗,以及研究模型都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事,那就是,人體無所不在的血管循環系統,如果內部連續不斷的流體,是一種比較顯著【脈衝】型的波動的時候,會產生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循著穩定而堅固的排列,而構成不易出現內皮缺損的組織表現。 |
如果比較同一個部位的大血管,像是研究中的主動脈,透過核磁共振類似的重組血流脈衝經過的位置,去進行組織內皮切片和實驗室蛋白質和生化的電泳分析,將看到穩定脈衝型經過的部位,發炎狀況小於亂流型流體的發炎狀況。 |
假若上面的實驗是正確的,經常有效的運動,製造【可以調適的間歇性低血氧】,而保持血流【脈動】,讓全身的血液循環,保持著最有效率的【穩定脈衝】型流動波動,將可以適度自動地構成保護血管內皮組織。同時,依這篇文章前面所說的,因為運動讓脂肪組織產生的瘦素和身體內部正常的胰島素影響血管內皮,製作足夠的一氧化氮,擴張血管直徑,就能充分穩定心臟和大腦的血流供給囉!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