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嗯,開始正式之前,
必須先說一句,這個主題確實是複雜了一點。

  先來看版主這些天絞盡腦汁,流了不少手汗,手繪貢獻的兩張圖。
  一樣,學柯P風格,先講結論:

  1. 類固醇本來可以抑制細胞核的核醣核酸反應產生發炎,可是一旦長期外在刺激導致HDAC功能不佳,就沒有辦法阻止NFkB裡p65/p50單元體作用在組蛋白的反應,而出現類固醇阻抗(corticosteroids resistance)。
  2. 有趣的另一面是,本身也屬於一種脂溶性固醇類的維生素D3,在包含呼吸道上皮, 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DC),淋巴球和巨細胞(Macrophage, M), Th0 (CD4+)以及受活化的B cells (activated B cells)等等,在細胞核內也要和HDAC一起作用於核醣核酸的結合部位,因為特定的輔助單元不同而影響了身體不同部位不同的細胞後續進行的生化作用。

  對於氣喘病而言,一直出現的過敏原,或是傳統反應路徑在上皮細胞和淋巴節產生的IL-2, IL-4, IL-13,應該是最常出現的類固醇阻抗外在因素。此外,吸菸而造成過氧化離子局部壓力,或是病毒感染,細菌的外毒素,超級抗原性等等,則是持續急性惡化的類固醇反應差的因素。
  若是在氣喘病的難癒狀態,甚至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嚴重氣喘表現型,常常被提及中性球以及因為Th17淋巴球分泌IL-17這個系列的反應。

  上面都將造成類固醇進入細胞質與受體結合後,這個結合體被細胞內信息傳遞鏈衍生而過度磷酸化,或者是因為細胞內被誘導產生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或是被泛素化(ubiquitinated),而無法正常執行細胞核內核醣核酸上的【抗發炎】功能。

  有些過去的研究,和近期一些不太有顯著臨床結果的小型個案對照研究等等,都把維生素D2/D3血清濃度的高低與氣喘病的臨床指標進行交叉研究,雖然不能構成專家的共識結論,不過在還沒有隨機分派研究報告完全排除可能相關之前,它的作用仍然十分令人感到有趣。先前版主曾有一次把在晨會報告的幻燈內容放在這個blog內其中一篇文章

  而自那篇討論後到現在,我們仍看到維生素D3與難癒性氣喘有些關係。
  必須要特別強調的是,由於維生素D3的生物活性,和身體的許多不同系統,包括皮膚,肝,腎,副甲狀腺和骨骼系統有關,所以它的作用若只看呼吸道上皮組織和淋巴腺與innate immune system,應該是很難獲致結論的。
  
  不過,當我們把眼光放在與氣喘最有關的IL-4/IL-5產生,以及Th2和Th1的相對平衡這兩點來看,還是可以發現到,最近的研究均確定維生素D3在產生抑制發炎,殺菌或是細胞的增生或自我凋亡等等,均與Th2系列的細胞免疫被強化,而Th1或是Th17系列反應被弱化有關。不過,如果是就IL-4/IL-5這個部分,就不一定可以讓氣喘病的緩解取得合理的解釋,因為就細胞的實驗室結果來看,維生素D3似乎是強化了IL-5的產生和系列作用的。

referenc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ang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