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在我面對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疾病共同出現症狀的門診對象, 對於慢性的鼻竇炎而且合併出現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 CRSwNP)的臨床上完全治療, 常常是有些難度的. 在2013年由Jennifer L. Wentzel和她的研究同事共同發表在Am J Rhinol Allergy的系統性回顧的巨量分析文章(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ic review)中提出, 使用白三烯素抗體拮抗藥物(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 LTRA)的效果評估. 因為一般臨床調查的結果, CRSwNP的盛行率約有百分之十一點八接受手術後的病患會在三年時間後復發症狀, 而更約有百分之五十一點二在平均第六年之後出現復發的症狀, 所以即使在經常被提出的臨床治療指引中仍然只能建議必須使用上局部鼻噴入(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 INCSs)甚至全身(口服)短期投予的類固醇治療. 

  由於LTRA藥物已經常被用於呼吸道疾病如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氣喘, 與因使用阿斯匹靈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aspirin-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 AERD), 也因此, 常合併出現的CRSwNP使用上LTRA並不令人意外. 它的效果則是, 透過了研究方法, 尋找醫學文獻裡臨床的研究報告, 而且刻意排除研究內容同時包含這個藥物用於沒有出現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 CRSsNP)的, 或是這個藥物用在氣喘病緩解症狀的研究結果, 來進行巨量分析. 當然, 少不了用到了所謂的"隨機效應模型"(a random effects model)來表達分析之後產生的影響強度(quantitative analysis).

  共有十二篇論文被選擇進行了巨量分析, 其中有五篇是隨機控制型研究(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而有七篇是系例個案(case series)的臨床統計. LTRA對於症狀的改善有顯著效果, 可惜, 在這些文章能透過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後續分析的郤只有兩篇符合, 一篇是2005年由Mostafa等人, 另一篇是2011年由Vuralkan等人所作的, 只能看出LTRA比起INCSs並不一致的優勢, 而僅只有0.02 (95%CI -0.39-0.44)的差異. 

  即使如此, 在所有的報告都表示, 就症狀, 臨床癒後, 甚至一些免疫學發炎指標等等, 能透過LTRA給予而比INCSs有更好的治療成效. 如果同時出現其它共有的疾病, 像是氣喘病, AERD或是特異性過敏體質(atopy)則不會有影響治療的結果. 
這篇巨量分析的作者結論是使用白三烯素抗體拮抗藥物(LTRA)對於慢性的鼻竇炎而且合併出現鼻息肉(CRSwNP)是有效的, 而能作為除了局部鼻噴入類固醇(INCSs)另一種治療方式的選擇替代方案. 

  後續的研究當然仍然還有需要, 特別是用來找出最佳的治療策略與適合使用LTRA治療的對象族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uangyu 的頭像
    Kuangyu

    專科醫師陳光裕的部落格

    Kuang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